《金融》曾炎裕專欄-美中AI機器人賽道持續提速

【時報-台北電】2024年輝達與特斯拉多次發表進軍AI機器人決心,馬斯克表示今年會開始限量生產人形機器人Optimus,售價預計約3萬美元。特斯拉電動車銷量成長趨緩,馬斯克多次強調特斯拉已是 AI公司,2月初放話要收購OpenAI只是戲謔嘲諷,他的xAI旋即推出Grok3 AI模型;特斯拉真正重心是AI機器人,及被歸類在AI機器人的自駕車。
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24年12月發表手掌尺寸的新電腦取名「Jetson Orin Nano Super」,是運用在AI機器人的生成式新平台電腦,這款為機器人開發的電腦每秒70兆次運算的算能,功耗只有25瓦,售價249美元,機器人大腦建置成本大降後,機器人發展進入新里程碑。
2025年2月Meta旗下Reality Labs硬體事業成立新團隊,投入重金研發可協助實體作業的AI人形機器人,Meta在手部追蹤、低頻寬運算、全時開啟感知器上取得進展,未來將聚焦家事機器人。Meta目標是研發機器人背後的AI技術、感知器與軟體,並交由其他企業製造與販售,類似Google與高通在手機產業扮演的角色。
Meta已與加州Figure AI、大陸宇樹科技等機器人業者討論相關發展計畫:Figure AI透過C輪籌資募集15億美元,估值升至395億美元,主要投資人包括OpenAI、輝達、微軟、與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。
宇樹科技就是大陸春晚機器人跳秧歌舞的機器人廠商,2月14日更新影片稱機器人算法完成升級,能夠輕鬆應對任意舞蹈挑戰,大陸AI機器人發展不容小覷,其機器人生產供應鏈完整,製造能力被馬斯克稱讚,人形機器人各領域都有許多創業青年在致力研發,機器人關節模組研發、觸覺電子皮膚等商機龐大,相較於AI晶片AIGC模型資本密集程度高,AI機器人供應鏈較接近傳統研發新產品驅動的生產體系。
2月中旬,摩根士丹利發布「人形機器人100: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」(人形機器人百強名單),將產業鏈分為大腦、身體及整合三大核心環節,涵蓋全球100家上市公司。大腦主要由半導體和軟體組成,最關鍵的是基礎生成式AI模型,以及仿真模型和數位孿生技術,主要環節分有基礎模型、數據科學與分析、模擬與視覺軟體、晶片設計、晶片製造等共22家公司,包括輝達、微軟、Google、Meta、安謀等科技巨頭,大陸只有二家上榜,分別是百度與地平線機器人。
身體環節主要由傳感器、驅動器、電池、減速器等組成共64家公司,大陸21家以「驅動器及驅動器零部件」企業為大宗。
第三核心環節「整合」包括汽車製造商、消費電子公司、電商和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機器人公司,例如特斯拉、蘋果、亞馬遜、騰訊、比亞迪、小鵬、小米、阿里巴巴、優必選等九家公司。台灣上榜四家公司包括台積電、鴻海、上銀、和大,仍有努力成長空間。
過去20多年來,中美兩國在手機、電動車等重要科技產品差距持續縮小,而且生產條件與供應鏈差異太大,例如iPhone根本無法在美國生產,美國生產電動車競爭力不足,這些都無法兌現製造業回美國的支票,川普卻挑上難度更高的晶片製造項目,中長期將得不償失。
黃仁勳2024年11月在日本AI高峰會表示,AI本質上就是機器人,而機器人是AI的終極運用。目前人形機器人實用度仍不足,但對現況不理想就是未來成長的空間,各項對未來市場規模預估都樂觀,簡單來說,當大陸以發展電動車速度來發展AI機器人時,AI應用端可能比AI晶片與模型更瘋狂。(新聞來源 : 工商時報一群益投顧研究部副總裁曾炎裕)